[综历史]衣被天下_[综历史]衣被天下 第13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综历史]衣被天下 第136节 (第2/3页)

购地印度就不样了,那儿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棉花可以大量种植,最重要的是那里的人口众多,棉花这种必须朵朵摘取的农作物就喜欢这样的种植环境。
  当然,还有个隐性的优点就是那个王朝的管理者非常欢迎大明的船只以及他们带来的货物,这就让大明商人的利润更高了。
  江浙商人的成功很快就将这种加工模式带去了内陆地区,原本些不适宜种植棉花的地方随着商人的走动也响起了纺车的声音。纺布这项传统的活动因为跨国海运的存在,从自产自销走向了来料加工的路线。
  商人们将沉重的生棉带到这里,然后带走匹匹织好的棉布,接下来他们或是拿去染色,或是直接以白叠布的形式出售,这就和笑嘻嘻点着铜板的纺织娘们没有什么关系了。
  不得不说这些商人们的头脑是真的灵活,他们甚至还会追逐灾区,当听到哪哪的田地又受灾时便会千里迢迢地将棉花运过去让灾民以工抵粮,既得了廉价劳动力,又得了名声。
  不过看在他们的举动的确帮助到了当地灾民的份上,朝廷对这些人的投机行为暂时采用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
  也因为这些棉布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不菲的收入的同时促进了生产积极性,于是没过多久,棉布的价格便大大降低。
  大明建国二十六年,也是洪武帝大力推行棉花种植的第二十年,大明百姓终于不再以穿棉袍为奢侈。
  棉质的衣裳走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了人们身上寻常的穿着。随着布料数量的富余,从内衣发展到外袍,又从单层外袍发展成为用多层棉衣叠加制成保暖效果极佳的棉大衣,不过是两年的时间。
  然后很快,保暖、耐穿又便宜的棉大衣在两个冬天的时间里风靡了整个大明。
  大明的棉花数量有多富裕呢,这么说吧,今年边军将士御寒的衣裳就是用四层厚棉布絮上棉花制成的棉袍。
  穿上新衣裳的边关将士们在秋季已经转凉的寒风中昂首挺胸,哪怕热出了头汗也坚决不脱衣服,其土豪程度让对面来交易煤炭的北方游牧部落流出了嫉妒的泪水。
  在这样的风潮之下,棉被的出现也就不是多让人奇怪的事了。由于棉花蓬松时候效果最佳,出于市场需要,大明的许多县城里渐渐出现了“弹棉花喽”的吆喝声。
  只需要两枚铜板,这些手艺人就会拿着自己趁手的棉花弓将紧实死板的旧棉花重新加工成蓬松的棉絮,让被褥重现温暖。
  由于棉花的存在,大明朝近些年冬季因为寒冷而死亡的人数大大降低,新生儿的夭折率也降下来不少。看到这些数据,洪武帝才真正松了口气。
  其实如果不进行海外采购,靠着大明自己种棉花迟早也会走到如今的水准,但那是以牺牲大明的地产为代价的。
  经济作物虽然很美好,但抢占了粮食作物的种植空间就会造成隐患。
  这个有条件的话还是要避免比较好。
  不过想是这么想的,但木白万万没有想到在发现种棉花的经济效益下降后,头脑过于灵活的江浙农民转年就改种了茶树。
  要交税粮怎么办呢?这些农民就委托采购棉花的商户帮他们买来了印度的稻谷,并以此充作税粮,进出,还赚了点小钱。
  所以说不要小看人民,有必要的时候他们的头脑比谁都灵活。
  咳咳,扯远了。
  总之,如今的大明百姓可以说大体上达到了衣食无忧的境地,解决了生存温饱的需求后,便是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
  木白便是想要在这个时代开启之时先立下个标杆。
  “所以,我才不是为了为难臣子呢——”木白理直气壮,“我是为了大家的未来!”
  朱元璋点点头,对孙子的豪言壮语不置于评:“所以你这小子来找爷爷是想要曲线救国啊,可以,来说服我。”
  木白倒抽了口气,他刚才说的那些难道不就是在说服爷爷吗?
  洪武帝摇了摇手指,表示那是你小子自己的遐想,不能算作说服他的理由哦。
  “不过你可以慢慢想,现在,先去接他们回来吧。”洪武帝抖了抖袖子,正色起身,他的目光所向,是终于靠岸的大明楼船。
  船首处,阴阳生的白幡在风中猎猎作响,为首之人的嗓音有些喑哑,但在船下锚之时,仍是竭力朗声道:“归乡——”
  第154章
  大明此次派去日本的楼船虽然没有装载任何货物,但楼船本身材料毕竟放在那儿,而且由于甲板上的楼房是在靠后位置,为了保持船只的吃水平衡,即便是空舱运输也必须带上配重,如今它的重量甚至高于普通货船。
  因此,在没有风力驱使,只靠人力的情况下,这艘大船在众人焦急盼望的视线中足足挪了半天才到达港口。
  这样可不行啊,直沽港被大陆和辽东半岛包围,凸出海岸线的辽东半岛能够有效阻挡东风,因此楼船如今的速度还是在基本无风无洋流阻力的情况下走出来的。
  如果单靠人力就只有这个速度,那么大明的船只永远也别想用正常手段抵达澳洲,这航速根本就跑不赢洋流和逆风。
  该想个办法改造一下船只,或是想办法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